保定入选国家级试点,从“一米视角”打造儿童友好之城

发布时间:2025-09-02

建成90个儿童友好公园,“童趣乐园”遍布街巷;建设基层“互联网+儿童医疗诊室”,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村;812家托育机构提供“医育结合”“托幼一体化”等服务……这些从“一米视角”出发的温暖实践,正深度融入河北省保定城市发展的肌理。

2021年7月,保定市全面启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在河北省内率先发布建设“动员令”,以“儿童缺什么,重点补什么”为原则,重构城市空间,满足儿童多元需求。今年1月,保定成功入选城市儿童活动空间健康生态环境建设国家级试点应用城市;3月,其适儿化改造项目中“标配”与“选配”功能空间的做法被全国推广,成为可复制、可借鉴的“保定样板”。

打造温暖多维的儿童友好空间

在保定市祥和·八里庄口袋公园,亲子足球场、篮球场、秋千、攀爬网等设施一应俱全,成为孩子们撒欢儿的好去处。“这几年适合遛娃的地方越来越多了。”市民吴昊感慨道。

近年来,保定市引入“一米高度看城市”的儿童视角,出台《儿童友好公共空间规划指引》《保定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等政策文件,系统推进城市、街区、社区多层次儿童友好空间建设。不仅在新建口袋公园中融入儿童元素,更对原有闲置房屋、苗圃等进行适儿化改造,因地制宜打造儿童活动“微空间”。

社区作为儿童生活时间最长的场所,成为改造重点。老旧小区纷纷增设儿童游乐与运动设施,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快乐玩耍。在医疗空间方面,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通过“海底世界”“蘑菇屋”等主题化设计,缓解儿童就诊紧张情绪,打造温馨友好的就医环境。

此外,保定在主城区临街学校周边设置彩虹自行车道、家长等候区和护学通道,营造安全有序又富有童趣的出行环境;同时提升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场所的儿童友好功能,增强儿童参与感与体验感。

优化服务供给,满足多元成长需求

在竞秀区玉兰花园社区儿童中心,专业教练正为孩子们开展乒乓球启蒙训练。作为“奥运冠军之城”,保定将体育文化融入社区生活,聘请专业教练提供免费课程,并邀请庞伟等12位保定籍奥运冠军参与社群建设,用榜样力量激励儿童成长。

这仅是保定优化儿童服务供给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市大力实施儿童文体服务提升、多层次托育体系构建、儿童医疗服务提质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工程。

目前,全市已建成812家托育机构,提供4万个科学照护托位,创新“医育结合”“托幼一体化”模式,推动婴幼儿照护从“有托”向“优托”跃升。保定市妇幼保健院普惠托育中心等机构为年轻家庭减轻育儿负担,实现科学养育与早期启蒙。

医疗方面,保定积极对接北京优质资源,深化与北京儿童医院、广安门医院等合作,构建以儿科和儿童保健科为支撑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到村、精准到娃”。

教育领域,保定推进“阳光分班”促进教育公平,落实“双减”政策拓展育人空间。保定师范附属学校、第十七中学等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模式,推动基础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

构建四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网络

在关爱保护未成年人方面,保定市持续推进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精准保障,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2024年,投资3000万元新建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综合保障楼,集生活、康复、教学、文娱等功能于一体,进一步提升保障能力。

目前,全市已建成1个市级、22个县级未保中心,295个乡(镇、街道)未保工作站,5591个村(社区)未保工作点,市、县、乡、村四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网络基本成型。

聚焦孤独症儿童群体,保定建立社会救助机制,通过圆桌会议、公益讲座等形式,助力孤独症儿童融入社会。同时,增设23名专职人员,动态管理困境、流动、留守儿童数据,为政策精准落地提供支撑。

从空间改造到服务优化,从教育提质到兜底保障,保定正以“一米视角”精心编织一张覆盖全域、贯穿全程的儿童友好网络,让城市更有温度,让童年更加美好。

此报道内容源自《河北日报》的报导。


了解更多河北保定造价行业咨询请登录:保定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