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双惠民:住房保障暖民心 文化服务润生活

发布时间:2025-08-27

河北省邯郸市近期在民生领域“双管齐下”,持续发力“住有所居”与“乐有其所”的民生目标。一方面,全市大规模开工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精准瞄准主城区住房困难的工薪群体及引进人才,为“安居”筑牢根基;另一方面,峰峰矿区创新打造公共文化空间,将文化服务深度嵌入百姓日常生活场景,以“小而美”的多元业态让“乐业”更具温度。这两项举措并行推进,共同绘就了邯郸市提升民生福祉、优化人居环境的生动图景。


住房保障再加码:多层次体系惠及困难群体

住房是民生之要。今年以来,邯郸市将住房保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持续推进,近日再传好消息——全市已开工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1110套,为住房困难群体圆“安居梦”。据介绍,此类保障房由政府提供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严格按照合理标准建设,最大单套建筑面积不超过120平方米,属于政策性住房,明确“不得擅自转让、调换”,且每个家庭限购一套,旨在确保资源精准用于有需要的群体。

在申请方式上,政策向不同群体倾斜:主城区住房困难且收入不高的工薪收入群体,可通过邯郸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官网线上提交申请;城市引进的各类人才及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则通过邯郸市一体化审核平台便捷申请。这一举措不仅拓宽了保障渠道,更提升了政策覆盖的精准度。

事实上,邯郸市的住房保障体系已形成“多措并举、精准滴灌”的格局。除此次新开工的配售型保障房外,公共租赁住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共同构成重要支撑。其中,公共租赁住房重点面向城镇低保和特困家庭、低保边缘家庭、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及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等5类群体。目前,全市政府产权公租房达44996套(主城区29727套,已分配入住24130套;各县<市、区>15269套全部分配入住),累计解决5万多户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为进一步织密保障网,邯郸市近日适度放宽了公共租赁住房申请条件: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连续缴纳养老保险费6个月(含)以上或近两年内累计缴纳1年(含)以上,即可申请;针对“一房居住多代家庭”,满足相应条件后可分多个家庭分别申请,让更多群体“住有所居”的愿景照进现实。同时,保障性租赁住房聚焦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2021年至2024年已累计筹集7993套,今年计划再新增2000套,持续缓解阶段性住房压力。


文化服务新升级:小空间点亮大民生

如果说住房保障是“安居”的基石,那么文化服务则是“乐业”的滋养。今年以来,邯郸市峰峰矿区以“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为原则,将文化服务深度嵌入图书馆、商圈、景区等群众日常生活场景,建成13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让文化“触手可及”。

这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共建共享,引入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名家工作室等多元业态,兼具阅读服务、艺术体验、创意孵化等功能,打造“小而美”的文化综合体。在东王看村党群服务中心的苇子灯阵展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军强正现场展示苇子灯制作技艺,向学生们讲述这项传承400余年的非遗故事。约80平方米的展厅不仅系统展示苇子灯的起源、制作工序与表演技巧,还提供互动体验,并引入文化名家工作室,创作融合绘画、剪纸元素的苇子灯、绢宫扇等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文化空间的“破圈”不止于此。峰峰博物馆开设石窟“数字密码”讲座,举办磁州窑“创意徽章”非遗体验活动,让文化在互动中走进百姓生活;大家陶艺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的磁州窑艺术馆,新增500余册专业书籍,打造“书香+非遗”阅读空间;磁州窑艺术街区的咖啡馆则引入话剧表演、手工制作等新业态,吸引年轻游客打卡。

作为国家一级馆,峰峰矿区文化馆更是文化服务的“主力军”。今年暑期,该馆密集推出磁州窑非遗研学游、暑期电影展、公益大讲堂等活动,开设少儿声乐、民乐、绘画等培训课程,“青年夜校”则涵盖手机摄影、书法绘画、舞蹈瑜伽等兴趣班,接待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00%,真正实现“文化为民、文化惠民”。


结语

从“住有所居”到“乐有其所”,邯郸市正以“双惠民”举措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住房保障体系的持续完善,让困难群体“安居”更安心;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遍地开花,让群众“乐享”文化更便捷。这两项民生工程的深入推进,不仅彰显了城市治理的温度,也为邯郸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温暖人心的民生力量。

此报道内容源自《河北日报》的报导。


了解更多河北保定造价行业咨询请登录:保定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