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总琢磨着搬家,现在觉得住在这里,挺好!”夏日清晨,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化林路街道建西三社区棉三小区(现名“阳光里”)居民齐爱民坐在小区门口遮阳棚下,笑容舒展。这个建成于1985年的老旧小区,曾因路面坑洼、管网堵塞、违建遍地等问题,让447户1000多名居民(其中70%为60岁以上老年人)苦不堪言。2021年,随着邯郸市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启动,棉三小区迎来“华丽转身”,硬件设施与社区服务的双重提升,让“破”与“旧”彻底被“新”与“暖”取代。
“拆”与“改”:从“破败不堪”到“焕然一新”
“以前下雨,积水往一楼倒灌,雨后路面坑坑洼洼,走道都难。”建西三社区党委书记刘杰回忆,2021年初提出改造时,居民们将信将疑:“改?能改成啥样儿?”
面对居民多年的失望与质疑,刘杰带领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走访,用“9+X”改造思路(9项必改项目+自选动作)回应需求。针对居民反映的“三级台阶困住行动不便老人”等问题,社区将“适老化改造”列为自选动作;115处违建、30间小煤房被拆除,腾出2000余平方米空间;地下管网全面更新,墙体修补粉刷,道路拓宽硬化,门禁监控系统安装……
改造完成后,小区有了新名字——“阳光里”。健身区“健康里”、老人休闲区“快乐里”、儿童活动区“未来里”、家庭聚会区“幸福里”各具特色,梭形装饰物(取自纺织业元素)成为打卡点,老人们的职业记忆与现代生活场景在此交融。
“安”与“暖”:适老化改造守护“银发幸福”
“现在她每天出门遛弯,比我还勤快!”居民韩子生看着老伴吴素琴独自走下无障碍缓坡,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吴素琴因脑出血后遗症行动不便,家门口的三级台阶曾让她“困”在室内,如今缓坡、环形健步道让她重获“出门自由”。
2022年,棉三小区启动第二轮升级,聚焦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需求:90岁的马义林家铺上防滑砖,马桶旁装上L形扶手,淋浴区放了沐浴椅;独居的吴阿姨戴上智能腕表,实时监测血压、心率,数据异常自动报警。
“适老化改造不光是安扶手,更是改变生活。”齐爱民说,废旧车棚改造的“阳光服务中心”里,阅读室、中医理疗区、书画区、理发区一应俱全,老人们打球、下棋、看书,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公共区域座椅加装木质垫子,花园、活动区台阶改坡道……细节处的“适老”设计,让“安”与“暖”渗透到每个角落。
“融”与“乐”:共治共享激活“社区活力”
硬件提升后,如何让“舒心”持续?社区探索出“党支部+阳光管家+楼组长+志愿者”四级网格体系,推选出38名有威望的老党员、热心居民组建“阳光管家服务队”。
“家里灯不亮了,能来看看吗?”“好嘞,马上安排!”如今,管家们通过微信群、联心卡收集需求,协调志愿者更换楼道灯、维修设施、代缴水电费。90后志愿者李申兰、郭怡然帮老人代购药品,杜兰芬为高龄居民送餐,高玉香上门整理房间……邻里间的互帮互助,让“有事大家管”成为常态。
搬离数年的居民武喜顺回访时感叹:“早知道这样,就不搬走了!”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居民用行动守护家园,也让“阳光里”的幸福底色愈发鲜亮。
如今,棉三小区的蝶变只是邯郸市465个老旧小区改造的缩影。2021年,全市改造惠及10.62万户居民;今年,126个老旧小区改造持续推进,主城区将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硬件设施的“面子”与社区服务的“里子”双提升,让老旧小区真正成为“群众满意、暖心港湾”。正如记者手记所言:“当每一处改造都源自民声、顺应民意,家园就成为了传递幸福的港湾。”
此报道内容源自《河北日报》的报导。
了解更多河北保定造价行业咨询请登录:保定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