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交融 城景合一 绿色共享——涉县扎实推进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19

初秋的涉县,群山环抱,绿树成荫,清漳河碧波荡漾,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这座位于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千年古县,正以崭新的姿态,书写着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

近年来,河北省涉县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核心理念,依托女娲文化、红色文化、太行山水等独特资源,统筹推进生态建设、文化传承、功能完善与精细管理,推动城市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打造“古今交融、城景合一、绿色共享”的高品质生活空间。

厚植生态底色,打造“绿美山城”

涉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打开窗户就能见到绿色”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全县林木覆盖率达63.77%,县城建成区绿地率提升至42.5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91平方米,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53%。

依托“山体景观化”理念,涉县构建了以五指山、韩王山、凤凰山为核心的外围生态屏障,实施“见缝插绿、拆围透绿、破硬还绿”工程,建成龙山公园、太行中央公园、赤岸公园等30余个公园游园,城市绿道绿廊总长近147公里。一个个“口袋公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街角巷尾,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成为现实。

同时,涉县充分利用清漳河、东枯河穿城而过的水系优势,通过清淤筑坝、蓄水造景、引水入城,打造赤水湾湖、玉带湖、林海水湾等景观水系,建成清漳河国家湿地公园,形成“五湖、三渠、一湿地”的生态水网格局,雨水就地消纳利用率达95%以上,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深挖文化内涵,延续历史文脉

涉县是革命老区,也是女娲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城市建设中,涉县注重将红色文化、女娲文化、太行文化融入城市肌理,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

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旧址等红色遗址焕发新生,通过VR体验、幻影成像等科技手段,让革命历史“活”起来。2025年“五一”期间,“繁花之宴好兆头”主题活动吸引全国游客纷至沓来,文旅融合释放新动能。

城市空间也处处彰显文化魅力:将军大道的抗战浮雕、公交站牌的“129”红色元素、赤水湾大桥、红色记忆小镇等标志性项目,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涉县将娲皇宫、一二九师旧址、五指山、赤水湾古镇等景区纳入“公园城市”规划,打造“15分钟旅游交通圈”,实现“城市即景区、景区即住区”的共享格局。

构筑生态水系,绘就“漳河画廊”

清漳河是涉县的母亲河。近年来,涉县以“太行山水、漳河画廊”为总体思路,对清漳河索堡至连泉段实施综合治理,新建橡胶坝、滚水坝30余道,打造赤水湾、胜利湖、东山湖等景观节点,沿岸建成30余个滨河游园,栽植绿化树木超百万株。

通过引水入城,开凿玉带湖公园(41公顷),连通三大灌渠,形成梯级水面与湿地交错的生态网络。昔日的干河枯沟,如今水清岸绿、碧波荡漾,成为市民休闲健身、游客观光打卡的生态长廊,串联起30余个景区景点,成为全域旅游的重要纽带。

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宜居宜业幸福之城

涉县持续提升城市承载力与公共服务水平。建成“十二纵十二横一环”的城市路网,路网密度达10.44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24.05平方米。234国道绕城段、龙东路、凤凰山环路等相继通车,极大改善出行条件。

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同步推进:涉县第六中学、第七中学、平安幼儿园等相继投用;中医院、肿瘤医院医技楼建成使用;完成18个老旧小区改造,新增公共停车位3000余个,建成停车场30多个,新建公厕30座。

城市书房、体育公园、文化广场等新型公共服务空间不断涌现。西岗体育公园城市书房成为市民阅读新地标,“带娃散步+看书休憩”成为新生活方式,城市温度与人文关怀持续提升。

推进精细管理,实现“一街一策、一街一景”

涉县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筑垃圾实现资源化利用。通过“小扫帚、大环境”整治行动,全面清理卫生死角,提升环卫作业标准。

推行“一街一策、一街一景”管理模式,规范户外广告设置,实施“门前五包”责任制,整治破旧牌匾,提升街景品质。渣土运输车辆全部安装限速器,纳入数字化平台监管,确保运输规范、安全、环保。

如今的涉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城更美。生态、宜居、活力、善治的“公园之城”轮廓清晰,“人、城、境、业”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正逐步实现。涉县正以坚定的步伐,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为太行山区县域城市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涉县样板”。

此报道内容源自《河北日报》的报导。


了解更多河北保定造价行业咨询请登录:保定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