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危楼到家园:59号楼重生记——城市更新的基层实践样本

发布时间:2025-08-14

“现在好了,我们的房顶、墙体都换了,顶楼住着也凉快!”家住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铁路大院59号楼四层的闫书信老人,在经历了酷暑难耐的顶楼生活后,如今对焕然一新的家满是自豪。他口中的“新楼”,正是这栋曾因墙体开裂、屋顶渗漏被鉴定为D级危房的老楼,通过原址重建实现“蝶变”的成果。

危房之困:安全告急,何去何从?

建成于1976年的59号楼,是铁路大院小区68栋居民楼中的一员。随着岁月流逝,房屋问题日益凸显:屋顶渗水、管道堵塞、保温隔热差。到2020年,楼体出现贯穿性裂缝,最宽处达两指,安全风险陡增。经专业鉴定,59号楼被判定为D级危房,居民紧急撤离仅用了6小时。

然而,撤离后的出路何在?异地安置因地块小、利润薄,开发商兴趣寥寥;原址重建在邯郸乃至全国都鲜有成熟先例,政策空白是最大障碍。居民们忧心忡忡,故土难离。

破局之路:政策创新,居民“当家”

面对困境,复兴区政府与居民并肩作战。政府工作人员与居民代表远赴北京、长沙等地取经,市、区领导多次深入小区听取诉求。2021年10月,邯郸市出台《加快中心城区D级危险房屋整治工作方案》,为59号楼重建扫清政策障碍。方案明确“五原”原则——原址、原面积、原楼层、原高度、原性质重建。

更具突破性的是“居民主导、政府兜底服务”模式:居民自筹资金,政府对接施工方核算最低成本,居民直接与施工方签约;设计、监理、勘探等专业服务则由政府聘请。为确保透明公正,由街道、社区和居民代表组成的7人“自建委员会”应运而生,全程参与资金监管和施工监督,账目动态公开。

攻坚克难:同心协力,旧貌换新颜

重建之路并非坦途。楼南一间紧邻的铁路废旧厂房成为“拦路虎”,不仅挡光,更严重影响施工。年近古稀的居民代表高保秀,为协调拆除事宜,不辞辛劳随工作人员多次奔波。经多轮沟通,厂房终被拆除,为重建清场。

如何在“五原”框架内提升居住品质?自建委员会创新发起“桥头议事”。居民们从市区各处赶来,在小区桥头反复商议十余次,最终敲定优化方案:增设地下室、空调板、保温层;结构升级为混凝土现浇;楼道垃圾道改管道井;木窗换塑钢窗;暖气片改地暖。2023年初动工,当年5月,居民们便欣喜地搬回“新家”。

蝶变效应:一栋楼激活一片区

如今的59号楼,淡黄与褐色相间的楼体明亮温暖,加窗连廊通风保暖。楼前,废旧厂房旧址变为绿化带;旧澡堂改造为社区居委会和活动中心;周边广场、养老驿站、社区食堂、红炉书苑一应俱全,成为整个小区的活力中心。

“故土难离,这就是原址重建的好处。”闫大爷婉拒了一楼的置换提议,每天坚持在熟悉的小院散步,与老邻居点头问候都格外踏实。去年,在邯郸经商多年的韩结满也被这里的环境吸引,买下了一套二手房:“在邯郸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59号楼的成功,点燃了周边居民的期待。社区党委书记王晓静常接到改造咨询:“大家看到了‘居民主导+政府兜底’带来的实惠,59号楼树了样板。”复兴区正加速摸排小区情况,探索微更新与重建并举路径,目标直指让更多居民安居乐业。

从危房到样板,59号楼的重建不仅是一次建筑的重生,更是城市更新理念的生动实践。它以“居民为中心”的自治智慧与“政府兜底”的服务担当相结合,为破解老旧小区危房改造难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邯郸方案”,为全国城市更新行动注入了鲜活的基层力量。

此报道内容源自《河北日报》的报导。


了解更多河北保定造价行业咨询请登录:保定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