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河北省各地城市更新建设正加速推进,一个个沉寂已久的老空间正在被重新定义,焕发出崭新的功能与活力:廊坊市新兴重工的废旧厂区变身全民运动中心;唐山南湖片区的闲置商场转型为沉浸式“美食博物馆”——唐山宴;保定先锋机械厂宿舍的废弃仓库,则迎来了社区食堂、展览馆与城市书房的入驻……这些变化,正是河北探索可持续城市更新路径的生动缩影。
近日,在2025年河北省城市更新范例推介活动现场,全省第二批35个城市更新范例项目集中亮相。这批项目覆盖既有建筑改造利用、老旧街区与厂区更新、城中村整治、危旧房改造、基础设施完善等八大类型,不仅在项目实施层面取得突破,更在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支持和资金筹措等方面探索出新路径,为全省乃至全国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河北经验”。
聚焦民生痛点,城市更新从“忧居”到“优居”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河北推进城市更新的核心出发点。在提升居住品质方面,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成为改善居民出行条件的重要举措。邢台市清河县率先制定本地加装电梯实施细则,实行四部门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模式,推动居民自筹资金、政府引导支持的共建机制。截至2024年底,全县已完成30部电梯加装,其中滨江花园小区单个小区加装25部,成为省内加装最集中、数量最多的示范小区。
与此同时,邯郸市复兴区铁路大院59号楼复建项目创新采用“自主更新、原拆原建”机制,坚持“原址、原面积、原楼层、原高度、原性质”的“五原”原则,在不打破原有邻里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住房条件整体跃升,真正让“忧居”变为“优居”,为老旧住房更新提供了新思路。
活化历史空间,老街区老厂区焕发新生机
在注重历史文化传承的同时,河北多地通过微改造、渐进式更新,为老旧空间注入新业态、新动能。
曾因建筑破旧、业态低端而日渐萧条的邢台“好南关”区域,如今已蝶变为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通过清理违建、修缮风貌建筑、还原街巷肌理,项目保留了古城记忆,也提升了城市品质与吸引力。
沧州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则是工业遗产活化的典范。始建于1973年的沧州化肥厂于2016年停产,其厂区被整体改造为融合文化、会展、科普与休闲娱乐功能的全龄友好园区。原有的工业设备被翻新利用,厂房变身文创空间,既延续了城市工业文脉,也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石家庄,湾里庙步行街完成了从传统批发市场到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的华丽转身。这条全长1080米的街巷,如今百年老字号与潮牌首店比肩而立,非遗工坊与智能体验馆交相辉映,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流量高地”,彰显了城市消费场景的多元融合与升级潜力。
构建协同机制,推动可持续更新模式落地
城市更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与社会参与的协同发力。此次推介活动不仅展示了成果,更搭建了合作平台——各地城市更新主管部门、7家金融机构以及68家来自建设、设计、科技研发等领域的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开展政银企对接洽谈。
河北建工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贾凤锁表示,集团整合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资源后,已具备为城市更新提供“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服务的能力,未来将深化产业链协作,打造更多可复制的更新范例。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评审一处工作人员张达手持《政银企对接活动项目汇编》积极对接项目方。他表示,国开行将针对城市更新项目的差异化需求,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和服务,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助力破解融资难题。
目前,河北城市更新已从“破题起势”进入“加力实施、全面推进”的新阶段。石家庄、唐山、保定、廊坊、沧州等城市已设立专门的城市更新管理机构,石家庄、保定、邯郸等地更率先出台城市更新地方性法规,为更新工作提供法治保障。
下一步,河北将推动各地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协同推进机制,统筹政策、资源与项目,形成“握指成拳”的合力,持续探索经济可行、社会认可、生态友好的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
从一块废弃厂区到一座活力园区,从一条破旧街巷到一个文化地标,河北的城市更新正在用“绣花功夫”重塑城市肌理,解锁空间潜能,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的变化中收获更多幸福感与获得感。
此报道内容源自《河北日报》的报导。
了解更多河北保定造价行业咨询请登录:保定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