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河北大地,处处涌动着发展的活力。在河北省邯郸邱县,昔日粪污横流的村庄如今绿意盎然、整洁有序;在沧州境内,一条崭新的高速公路蜿蜒向东,直指黄骅港方向。一边是乡村治理的精细变革,一边是交通动脉的加速贯通,两项看似不同的工程,正共同书写着河北城乡融合、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科技治污,小村庄迎来大变样
“现在鸡舍干净了,村里空气也清新了,连带着心情都敞亮。”邱县梁二庄镇卢兴平村村民卢敬云感慨道。她口中的变化,源于一场从养殖源头开始的系统性环境整治。
畜禽养殖曾是邱县农村环境治理的“老大难”。为破解这一难题,邱县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思路,推动蛋鸡养殖设施升级。传统A型鸡笼被空间利用率更高、配备自动清粪系统的H型层叠式鸡笼逐步替代,不仅提升了养殖效率,更大幅降低了粪污处理难度和疫病传播风险。
更关键的是,邱县建成了覆盖全域的45万吨级粪污收储运网络,65台专业转运车穿梭于乡间,通过“自主转运+镇村代运+中心收购”多元模式,将畜禽粪污集中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料,实现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在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治理方面,邱县推行“发现—整改—销号”闭环管理机制,全年清理垃圾点2219处,并将295处闲置宅基地改造为“三微”空间(微菜园、微花园、微果园),既美化环境又提升村民获得感。305处村内坑塘全部明确责任人,设置警示标识,杜绝污水乱排、垃圾乱倒。
尤为亮眼的是科技手段的深度融入。南辛店乡启用无人机开展常态化航拍巡查,发现问题即时交办整改,形成“空中发现、地面落实”的高效治理模式;古城营镇则构建“片长+包村干部+村两委”三级网格管理体系,确保治理无盲区、责任到人。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邱县正推动人居环境整治从“运动式”向“常态化”转变。
为激发基层动力,邱县建立“晾晒评比+奖惩激励”机制,每月组织落后村“两委”干部赴先进村观摩学习,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真正实现“先进带后进、全域共提升”。
智慧高速通车 助力“东出西联”战略落地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河北再添重要成果。9月27日上午10时,邯港高速公路衡水沧州界至国道G205段正式通车运营,全长78.338公里,标志着河北省“东出西联”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
该项目是河北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规划的重点工程,也是黄骅港“三横一纵”集疏运通道的关键一环,承担着连接河北中南部腹地与沿海港口的重要功能,对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沿海经济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全线设6个匝道收费站和1个服务区,全面贯彻“智慧化、轻量化、少人化”设计理念。通过引入匝道预交易系统、数字孪生技术、可变信息标志加密布设和全程智能监控,构建起“1+1+3+N”智慧交通架构,实现车辆通行高效引导、异常事件快速响应和收费站智能管控,为公众提供全天候、高品质的出行服务。
这条智慧高速的贯通,不仅缩短了内陆城市与出海口的时空距离,更提升了黄骅港的集散能力,为大宗货物运输、区域产业协作和物流降本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城乡协同 共绘发展新图景
从邱县村庄的“微治理”到邯港高速的“大工程”,一“小”一“大”之间,彰显的是河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思维与坚定决心。科技赋能乡村,让农民生活更宜居;智慧交通延伸,让区域发展更畅通。
这两项成果的叠加,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基础设施水平,更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未来,随着更多民生工程与重大项目落地,河北的城乡面貌必将更加美丽,发展之路也将越走越宽。
此报道内容源自《河北日报》的报导。
了解更多河北保定造价行业咨询请登录:保定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