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与社区改造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发布时间:2024-01-05

老旧小区废弃锅炉房被改造为社区多功能党群服务中心,北城黄花沟由昔日臭水沟变为今日休闲娱乐打卡地,修缮完毕的百年古建筑淮军公所魅力重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点点滴滴的变化,都装着居民的“大生活”。一楼一街的焕新,无一不给百姓带来真切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近年来,保定市在推进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坚持高标准谋划,城市硬实力与软实力并重,聚焦群众需求打造更加宜居、宜业城市环境。城市更新、社区改造、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旅游……让城市变得更有活力、更有温度。

复活”城市记忆

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近日,气温骤降,但黄花沟公园并不冷清,不少市民在园中挥汗享受着运动的乐趣。“这里不光环境变好了,还增添了运动器材,我经常来这儿锻炼身体。”附近居民娄先生说,每天到黄花沟公园散步、打乒乓球成了他的日常。

从前,黄花沟疏于治理,杂草丛生。从2021年8月起,保定市规划实施环城水系项目,对市区内8条河流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提升。其中,在黄花沟段和西南环堤河段建成1条滨河景观带、6处主题公园、3处滨河带状公园和3处口袋公园,将环城水系打造成市民共享的后花园、家门口的运动场、展示保定文化的城市会客厅。

今年1月,黄花沟公园正式开园,总占地面积约577亩,东园以青春友好为主题,内有华北地区最大滑板碗池群及占地24亩的球类综合赛事营,西园以儿童友好为主题,成为市民娱乐休闲打卡地。

城市向新,古城也要激活生命力。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该市科学统筹推动古城保护与利用,充分展示古城风貌,多点激活历史文化资源,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在老城区西南角,修缮一新的淮军公所在今年9月重新开放。这所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古建筑,占地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是北方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徽派祠堂建筑群,其建筑风格东西合璧、南北兼容、别具一格。

去年以来,保定市财政部门筹措约1.1亿元资金,对淮军公所博物馆进行整体修缮,不仅拓展其公共服务功能,还改善了“淮军公所—清河道署”历史文化街区的市政风貌。开放以来,该博物馆注重文化引领和科技赋能,打造“科技+艺术+传统文化”的戏曲文化典范样本,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与此同时,该市在推进城市更新中,兼顾功能性、便民性、文化性,为城市增添更多暖意、惬意、诗意。尤其是着眼“一街一品质、一街一特色”目标,融合慢行系统建设,接续实施背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充分融入奥运冠军之城、西郊八大厂、儿童友好、青春友好等元素,打造功能齐全、交通顺畅、环境整洁、文化彰显的百姓景观廊、便行道、连心路。

改善“犄角旮旯”

让老旧小区“逆生长”

“叔叔,您今天在街上当了20分钟志愿者,给您积分卡。”“阿姨您有多少积分?想换什么奖品?”……

12月7日,走进竞秀区韩北街道田野社区阳光驿站,这里正进行“幸福积分”兑换活动。

“积分兑换是为了鼓励社区居民参加志愿活动,效果非常好。”田野社区党委书记温丽丽介绍,社区治理,需要居民共同参与。经过走访调查,他们决定将临街闲置旧房改造成阳光驿站,设立“幸福积分”兑换平台,鼓励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居民可以通过参加社区环境清理、社区文化活动、宣传推广活动等来获取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奖品或免费体检等。

像阳光驿站这样由闲置房屋改造的服务场所,在田野社区不止一处。据介绍,田野社区有7000余名居民,20个小区建成时间超20年,存在诸多老旧小区的“通病”。其中,公共服务空间和居民休闲活动空间配置不足的问题格外突出。

为此,田野社区积极拓展公共服务空间,将废弃锅炉房及老旧闲置用房改造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阳光驿站、“共享家”等便民服务点,增设社区食堂、老年活动室、儿童娱乐室、图书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休闲娱乐增添很多新去处。

老旧小区改造既是民生工程又是民心工程,这样贴心的改造,能否让更多小区受益?

先锋机械厂宿舍常住人口4538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30%,是典型的老龄化小区。先锋社区党委书记马丹丹介绍,他们和居民广泛座谈走访,了解到改造利用小区闲置地块是比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群众有需求,社区有回应。在居民支持下,社区拆除小区“私搭乱建”450平方米,清理菜地、荒地、杂木,释放出公共空间近2万平方米,并将锅炉房、废弃仓库改为社区食堂、展览馆、书房。

如今,走进先锋机械厂宿舍,宽敞整洁的道路、粉刷一新的楼面,老人们或聚在楼下打牌,或坐在廊下聊天,或在广场上翩翩起舞,一派安乐祥和景象。

截至11月底,保定市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806个,惠及居民37万户111万人,实现全市2000年以前建成的小区应改尽改,补齐一批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提升群众居住环境和城市形象品质。

“聪明”道路、“智慧”停车

提升主城区道路通行能力

今年1月,保定市首条“自己会走路”的智能潮汐可变车道在东风路(恒祥大街至莲池大街段)投入使用,大大提升了这条市区主干道通行效率。

智能潮汐可变车道就是在道路中间设置机器人护栏,借助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在早晚高峰时段,机器人护栏自动向车少的方向偏移,为车多的方向增加一条车道。

东风路是市民李成每天上下班必经之路,“上班是由东向西,回家是由西向东,正好赶上早晚高峰。以前总感觉车多道少,现在不管是上班还是回家,通行顺畅多了!”李成说。

设置智能潮汐可变车道是该市提升主城区道路通行能力的举措之一。目前,除已设置3个智能潮汐可变车道外,市公安交警支队还在主城区设置“非机动车左转一次过街”路口7个、自适应可变车道路口31个,在50个路口实行“左转借道待行”等多种放行方式,主城区通行效率平均提升25%。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10月初,针对老旧小区、医院、市场、学校周边停车难问题,该市公安交警支队在主城区设立道路便民停车区域(主次干道除外),全面推广“星星车位”,20时至次日7时,市民可在路侧单排顺向停车,只要不妨碍安全通行不处罚。与此同时,建设生态停车场10个,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停车需求。

此外,该市正在建设城市智慧泊车管理平台,将综合运用智能硬件采集系统、大数据软件分析系统和云计算基础设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输出全市停车热点区域、车位周转率、潮汐停车指数、实时停车状态等数据,实现全市停车一张停车图、一张数据网、一个智慧停车App,预计在12月底前可正式上线使用。